来源:顶端新闻
2023-07-30 19:56:40
【资料图】
长平之战,白起战胜,赵国战败死伤无数又被杀降,当年一个国家的根本生产力就是人,这一举动直接让赵国元气大伤,多年无法恢复,更谈不上对秦国一统方针的威胁,连“掣肘”的资格都没有了。从根本上弱其他国,保证自己东征时后方不会受到威胁,杜绝了类似“围魏救赵”的后患,实则为秦大一统做伏笔,而且这个杀降的决定未必是白起做的,更像是范睢和昭王做的。
白起是武将,虽不能说文韬武略,但是这样的方针以及这个宏观远瞩不像是他的决断,而且白起本身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,军法严明,恪守战争信条,杀降本身违背了战争规则,但是他应该理解了昭王的意思从而下达了命令,背了锅,这一举为秦东出打下坚实基础。
至于他自刎,个人观点有两个方面(个人观点),其一,春秋战国一直到汉代三国时期,下属与臣的关系并不是那种等级特别严苛,“伴君如伴虎”的样子,幕僚也好将士也罢,君王(春秋战国的君王和后世的君王意思不一样)主公对其多以礼相待,很尊重,互相都有见礼。所以对于杀降一事,白起认为秦王对不住他,应心存对白起的愧疚以及感恩的尊重,这本也没错。
如果在秦惠文公(王)乃至以前,一点毛病没有,那时候君王礼贤是规则,尊重人才幕僚臣子,臣下的地位也很高,但是昭王是有大一统心思的,王就是王,臣就是臣,“有君叫臣死,臣必死,父叫子亡,子得亡”的意思,只是时间来不及,如果给了昭王时间,他也将促成秦大一统,成为“皇帝”的人(那时候他的思想是成为天子,取周而代之),两个人互相对视的态度不同,是促使白起自刎的决定性因素。
以至于后期白起不愿奉令征战,令昭王无法忍耐, 第二个原因便是自责,深深的自责,自己被迫违背自己的信条,信仰的精神,这也是后面君王对臣属态度以及地位改变的明显对比,昭王要的是为将帅者,带兵作战,所动用的均为国家公器,非将帅自己所有,权是君王给的,身份是君王给的,功劳是君王给的,你信奉的应该是君王,而非自己的坚持,这与白起的信条相冲突。以至于服从了中央意愿却令自己抱憾,抑郁终身,君臣意见相左,白起在秦军声望甚高,不愿低头。两难全下又想两相全,既不愿违背信条又不愿违背君王,只能赴死了却残生。
自古功高震主就是大忌,何况当时还有范雎在吹耳边风,但是这并不表明范雎就是一个反派,只是政见不和而已,范雎当时也是一个大大提升秦国实力的名相,况且白起手握秦国全部兵力,秦昭襄王也怕他不听从自己的号令,所以听从了范雎的建议赐死了白起,而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念刻在骨子里,因为赐死的话只是单个人,而抗旨或者谋反的话是要连坐的,乃至挫骨扬灰鞭尸。
白起杀降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,周朝分封诸侯,那简直就是在养蛊,一对一可能两个都灭亡,让外来的第三者占了便宜。这个在西方就有例子,因此,秦国不断吞并对手,并且自己能够伤亡小,这对华夏文明的保存和衍生就非凡的意义,别忘了,北方还有匈奴呢。至于秦始皇十年荡平六国,迅速解决战斗,这是正确的,战争慢不得,要是还长时间保持分裂状态,流血和牺牲就不会停止,秦国与六国之间的矛盾也会不断的加剧,当然,能够抹平仇恨的,也就只有时间了。就像现在,家国一体,山河一统。
关键词: